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概况

来源:信息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5-05-23

  ①行业前瞻

  随着5G、AI与图形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正深度聚焦微视频智能处理、虚拟现实(VR/AR/MR)沉浸式交互及数字媒体技术革新三大方向,推动数字内容产业向超高清、低延迟、强交互的下一代互联网形态演进。在微视频领域,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编码(如H.266/VVC)、实时超分重建与AIGC生成技术正重构短视频生产链条,未来将实现“秒级4K生成”与个性化动态叙事;虚拟现实技术依托元宇宙概念,通过神经渲染、光场显示与触觉反馈突破虚实边界,在医疗仿真、虚拟社交与工业数字孪生中催生千亿级市场;而数字媒体技术则整合区块链确权、空间计算与多模态交互,构建“内容-场景-用户”智能闭环,成为文化娱乐、教育传播的核心基础设施。

  随着算力普惠与Web3.0生态成熟,上述技术将深度融合,推动“感官互联网”崛起——从二维视频到三维全息,从被动观看到主动参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跨学科创新,正在重新定义人类的信息获取与社交方式。


1


  ②培养目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计算机科学应用及计算机系统设计所需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具有主流程序开发设计语言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掌握音视频处理、虚拟现实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健全人格、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能在计算机、音视频智能处理、虚拟现实等领域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开发与测试、运维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1


2


3


4


  ③核心课程

  《C/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应用》、《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虚拟现实开发技术》、《数字音视频处理原理与技术》。


  ④小学期特色课程

  本专业小学期旨在学生提升动手能力,与行业前沿紧密融合,通过开设《C/C++项目实训》、《Web编程项目实训》、《3D应用项目实战-智慧工厂实训》、《沟通与表达实训》、《抗压训练》、《专业技能高阶训练》等课程,要求学生掌握Web项目开发和3D应用项目开发等全方位专业技能,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社会交往礼仪、高效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小学期课程于春季学期的第18、19、20教学周开设,采用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将着重讲解如何训练相关技能,减少或避免冗余的理论知识讲解,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快速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项目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未来更好适应行业需求。


1


2


3


4


  ⑤师资团队概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汇聚学界领航者与实战精英构建师资团队,高级职称与“双师型”教师比例高。现有教师12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助教5人,其中河南省骨干教师2人,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协先进个人1人,“双师型”教师7人。


  ⑥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技术专业根据计算机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建设有大数据实验室、GIS实验室、计算机视觉实验室、软件测试实验室等多类实验室。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技术专业水平提高需要,打造虚拟现实平台,在专业课教学中引入行业前沿技术和实际案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课题,并为其提供创新思维课程和大赛平台。同时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与华为、南京云创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1


2


3


  ⑦学生发展

  依据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从多层面开展实践教学,毕业生近3年考研率逐年提高至20%,就业率达9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科技研究、社会实践、校内外各类比赛,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0次、省级奖项77次,充分展示了其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拥有6家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共发表著作1篇,参加科技研究与开发、社会实践31次,例如:“科传报修小程序”开发、科传学院“步韵长征步道”微信小程序开发、科传学院“实验室签到”微信小程序开发、科传学院教务考核系统开发、科传学院“心理健康”微信小程序开发、科传学院“校友会小程序”开发、“信小工”智能语音助手、智慧城市管理系统、花园管理小程序等。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