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特色课程介绍

来源:信工学院 发布时间:2025-06-05

  1、《地图学》

  地图学是研究地图信息的表达、处理、存储、传输与应用的学科,以空间认知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数学、符号学、信息技术等手段,系统研究地图的制作原理、方法与技术。课程通过剖析地图的数学基础、符号系统、制图综合等核心内容,揭示地图从数据采集、编辑处理到可视化表达的全过程规律,使地图成为空间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的重要工具。

  课程性质:《地图学》是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等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是连接地理学理论与空间信息实践的重要桥梁,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图学的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熟练运用传统制图方法与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完成地图设计与制作;具备空间数据可视化表达能力,能够运用地图语言分析和解决地理空间问题;了解地图学的前沿发展,为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相关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提供支撑。


  2、《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聚焦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础理论、技术体系与应用模式,系统阐述GIS数据采集、存储、分析、管理及可视化的原理与方法。课程以空间数据模型、空间分析算法、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为核心,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GIS如何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处理,以及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课程性质:《地理信息系统概论》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课,也是测绘工程、环境科学、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在地理信息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

  课程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技术框架;具备运用GIS技术进行空间数据处理、分析与应用开发的能力;能够将GIS方法应用于实际地理问题解决,为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研究、开发与应用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跟踪GIS领域前沿技术的能力。


  3、《遥感概论》

  遥感概论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理论基础,系统研究通过非接触手段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与方法。课程涵盖遥感数据获取原理、传感器类型、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遥感解译等核心内容,介绍如何利用航空、航天遥感平台获取多光谱、高光谱及雷达遥感数据,并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提取地物目标的空间特征、物理属性和变化信息,为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提供数据支持与技术保障。

  课程性质:《遥感概论》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等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课,是连接地理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关键纽带,为遥感技术应用与创新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遥感技术的基础理论、数据获取方法与处理分析技术;具备遥感图像解译与信息提取能力,能够运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前沿应用,培养运用遥感手段开展资源环境调查、动态监测与科学研究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应用筑牢根基。


  4、《GIS软件应用》

  《GIS软件应用》课程聚焦主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如ArcGISPro、QGIS、SuperMap等)的功能应用与操作实践,以实际地理信息项目为导向,系统讲授GIS软件在数据采集、编辑、管理、空间分析、制图可视化等方面的应用技能。课程通过案例教学与项目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GIS软件的操作流程与高级功能,实现从数据处理到成果输出的全流程操作,提升学生将GIS技术应用于实际项目的能力。

  课程性质:《GIS软件应用》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实践选修课,也是相关地理、测绘、规划类专业强化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在培养学生GIS技术应用与项目实践能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至少一种主流GIS软件的操作与应用,具备运用GIS软件完成地理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专题地图制作及GIS项目开发的能力;能够将GIS软件工具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培养学生GIS软件应用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从事GIS技术应用、项目开发与管理工作提供技能保障。